教育體制僵化,下一諾貝爾在哪?
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,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,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中國作家莫言。這是一條振奮13億中國人的消息,它將連同這一偉大時刻永載史冊。因為它結束了中國與諾貝爾無緣的歷史,為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與智慧的華夏民族寫下了濃重的一筆,也將鼓舞諾貝爾之路上各個領域的中國人繼續奮勇前進。莫言用一支筆向世界宣告:中國人是有能力獲得諾貝爾獎項的!
盡管如此,盡管為莫言而驕傲,為中國而自豪,但興奮之余,冷靜下來回到教育上反思:莫言的成功果真是中國式教育培育出的成果嗎?
查閱莫言的生平簡介,我們不難發現,1955年出生的莫言,因文革而輟學,真正接受的教育僅限于小學文化,后來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和北師大碩士學歷,已經屬于零零散散的成人教育,且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之前,就已發表了多篇作品。因此可以說,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,僅有短短幾年的小學文化水平,他的成功與中國教育無關!
一個得到世界文壇肯定的文學大師、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,卻只接受過小學教育!這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個極大的諷刺!長久以來,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,教育工作者更是不辭辛苦,嘔心瀝血奮戰在教育前線,被稱為辛勤的園丁、無私的蠟燭,教育業也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,這樣稱呼本不為過。因為教育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,決定著下一代以怎樣的姿態來代表他們的祖國!可是,縱觀我們今天的教育“成果”,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大學乃至碩士、博士,我們用大量財力和人力所培養出來的“人才”,卻如同用一個模子澆鑄抑或一個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物件一樣,思維僵化、毫無創新可言。是中國缺少人才嗎?當然不是,上世紀的“兩彈元勛”、獲諾貝爾獎的多位外籍華人,以及這一次的莫言,無不證明中國人具備超凡的智慧與能力。
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源動力,這口號我們天天喊。可教育體制不創新,僵化教條的教育模式不改變,單純的應試教育不革新,又何談創新人才的培養?沒有創新人才,又何談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?
希望莫言的諾貝爾獎項為中國帶來的不只是驕傲與自豪,還能有更深刻的沉淀與反省。
——奧吉娜集團董事長魏國平博士